2011年9月20日
,《海峡都市报》继年8月4日报道了我院管理学系2008级工商管理专业徐珊珊同学通过十月坚持和不懈努力,最终荣获“2011年深圳大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称号后,再次做深度报道。
现将《海峡都市报》上刊登的《160条微博直播大运会,泉州高校女生:我从大运会归来!》的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深圳大运会,我来了!”从
8月12日
至
8月23日
,闽南地区唯一一位入选深圳大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的大三女生徐珊珊和其他99名大学生一起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采访报道工作,与大运会5000多名正式媒体记者一样,享有注册记者的身份。他们也成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第一批大学生记者。
大运会我在现场采访
“‘深圳大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徐珊珊与其他高校大学生记者约定,要策划一场体育盛宴。
在这次大运会上,大学生记者分工更为明确,共分为摄影、文字两大类,又根据赛事分为不同的小分队,有足球小分队、篮球小分队、水球小分队、田径队等。徐珊珊被分配到健美操小分队,主要采访健美操、艺术体操和自行车比赛。
为了做好报道工作,徐珊珊早出晚归。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8点前要赶到大运会主赛场。在这12天里,徐珊珊行走在深圳街头巷尾,参加了“深圳大运会国际青年体育记者培训营”,参观大运村,奔波于各个场馆,寻找素材。微博直播、写稿、编辑、校对、排版,徐珊珊一一坚持下来。这期间,她总共发了160条微博,写了6篇稿件。此外,徐珊珊还在福建师范大学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的网站上开辟“珊珊看大运”专栏,及时报道大运会动向,定期更新新闻内容。
“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徐珊珊说,这次的大运会采访经历,锻炼了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增强实战体验;同时,也深入地掌握传媒业专业操作流程,尝试了多媒体、报网融合模式,受益匪浅。
赛场内外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大运会赛场上,除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外,赛场内外最普通的志愿者也让徐珊珊很感动。
徐珊珊说,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自行车馆的一位清洁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大运会就在场馆内,我却进不去……”这位清洁工是离大运会最近又最远的人。在自行车比赛现场,隔着一道门,场馆里是欢呼雀跃,热闹非凡,可是清洁工却因为没有通行证,所以只能在门后趴着看。徐珊珊了解到,这位清洁工是四川人,带着老婆和孩子来深圳打工七八年了,原本是做建材工作的。可在听到深圳大运会场地的清洁工作缺人手时,他和他老婆都赶来报名支援。每天的工作就是来回地走场馆周围的路。
“我们老家的人都羡慕我,能这么接近大运会。我不会体育,也不是大学生,不能上场比赛。可是能为大运会服务,这是我的荣幸。”一有时间,清洁工就会趴在门缝里看比赛,感受现场热闹的氛围。
“这个夏天最可爱的人是——志愿者!”徐珊珊觉得,正因为有了无数志愿者付出辛劳的心血和汗水,才让赛事的举办得到保证,也才有了精彩迭出的体育赛事。
原文链接如下:http://szb.hdmnw.com/html/2011-09/20/content_29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