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莫德》探讨了梦想与名利的冲突。
同学们看得聚精会神。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人生》表演投入。
上月21日,就在厦大话剧《哥德巴赫猜想》风靡榕城的同时,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也在漳州拉开大幕。六天六城八场二十五台作品,映照出我省大学生怎样的校园生活和精神探索?对比三年前的首届大戏节,福建校园戏剧走进人间四月天了吗?带着这些问号,记者27日来到福州赛区观摩,发现有几个瞬间值得记忆。
接校园地气
校园戏剧是中国戏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显著的一点是,中国话剧的滥觞就始于象牙塔。这种历史的“血缘”,让戏剧尤其是话剧在高校中天生拥有群众基础。
于是,在27日的福建农林大学,无论台上的表演是否稚嫩、跳脱,台下的数百名大学生始终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直接以校园为题材的作品,与观众没有隔阂。比如福建农林大学的话剧《我们的严院长》,台上演的是校史,台下看的是前辈,浓浓的真实感让旁观者也不禁好奇该校的这段过往。又如,以毕业生视角反思大学四年生活的《时光电梯》,取材很小,表演也比较粗糙,但因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引得观众边看边反思。
据介绍,由省文联、省教育厅和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大戏节去年启动后,收到全省高校共58部作品应征。其中,深耕校园题材是大部分原创作品的首选,比如集美大学的话剧《集美一号》、三明学院的短剧《明天,我要汇报》《青春是什么》等,这些作品也都在戏剧节上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好评。
向专业看齐
观摩大戏节,记者不时感叹主创横溢的才华,大部分作品的编剧、导演也是学生。福建师大的话剧《莫德》,大胆设计了主人公的两个角色,将人物内心外化引入剧情中。这样的构思给二度创作的导、演带来了难度,但也体现出学生戏剧爱好者已不满足于传统话剧结构,他们想有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福建师大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的《茉莉花开》,编剧与主角是同一人,显示出一定的戏剧功力。
表演上的进步最让评委们印象深刻。比如,闽南师范大学打地域特色牌,以三出歌仔戏折子和一出昆曲折子打响竞演头炮。其中,歌仔戏《沈园绝唱》中饰演陆游的简韦立,唱念做俱佳。部分评委认为,她已经接近或达到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水平。事实上,在2月份举行的福建省水仙花奖戏剧比赛中,简韦立是院校组表演三位优秀新人奖得主之一,而她并不是艺校生,完全是出于热爱而自学成才。
此外,厦门理工学院向戏剧大师致敬的原生态演绎也彰显了学子们勇于挑战的勇气。《奥赛罗》《李尔王》《温莎的风流娘们》和《驯悍记》,学生们用全英文对白演绎这些莎翁经典,足可见日常的戏剧氛围。
从本届比赛开始,大戏节的最高奖项——福建省大学生戏剧奖,成为戏剧水仙花奖的重要子项。有了省内最高戏剧奖的引领,大戏节无疑将更向专业看齐。
“进校园”可升级
近年来,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在高校渐获认同,加上“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助推,我省众多高校戏曲、话剧社团非常活跃。比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有戏”,闽南师范大学芗涛剧社、戏曲协会的系列演出,厦门理工学院的莎剧英语表演等,都已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省剧协的推动下,闽江大学话剧《青春起跑线》、厦门大学话剧《日租房》、三明学院话剧《上大学》分获第二、三、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厦门理工学院话剧《陪楼》获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受观众欢迎剧目。
大戏节评委、闽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邹自振指出,今年整体上有进步,有了新面孔的加入,三明学院、龙岩学院等高校姿态则更加开拓。
“不过,还是缺乏能在全国叫响的作品。”他认为,我省校园戏剧应继续深挖“大学生活”这座富矿,集中关注年轻人的学习、生活状态,把它当作学校建设的一件大事,而不仅仅是挂靠在团委、学生会,处理成学生课外作业。
“高校教育不仅是学科建设。实际上‘第二课堂’对人文学科的提升,校园文化的普及,促进学生对戏剧的热爱和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10天前,厦大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在福州厦大校友和科协会员中掀起一股观剧热潮。除了陈景润的话题性,该剧在剧本、导演和表演上都有专业质量。这离不开该校众多部门以及人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艺术学院等几大院系的大力配合、参与。
邹自振还表示,校园戏剧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性问题,若能有专业人士的点拨,水准可以很快提高。“我觉得‘戏剧进校园’不仅仅是演员的事,专家学者、编导们也应该时常下去。除了展演,还应加强指导。”
媒体来源:福建日报2017-05-04第12版:体育文娱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7-05/04/content_102222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