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如今,这句话或许可以演变为“有路的地方就有华人”。如果要再加上一句话,那便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社团”。
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团不但有益于增进当地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帮助扩大华人在当地的影响,帮助华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1990年,在一批旅菲华侨的推动下,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宣告成立,成为在菲南安人的精神家园。现年74岁的秘书长陈燕胜是同乡会元老级人物,他见证了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经过28年的发展,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已经成为菲华社会主要领袖社团之一。
“我们同乡总会共有100多名理事,不过从创会至今,健在的只有10多位。”不久前,这位德高望重的旅菲华侨回到故乡南安,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南安人便远赴重洋,在菲岛开疆拓土,凭着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如今在菲南安人达到了60多万名,“菲律宾有住人的岛屿就有南安人”。本报记者苏清彬
人物名片
陈燕胜祖籍南安码头,1944年生,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秘书长、菲律宾南安商会副会长。
同乡会简介
菲律宾华人华侨人数200多万,九成来自闽南,而南安籍则有60多万人。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成立于1990年,理事会由65位菲律宾南安乡贤组成。发展至今已有团体会员28个,个人会员2000多名,即将换届就职的第十五届理事达150多位,是菲华社会主要领袖社团之一。同乡会自成立以来,热心桑梓福利事业,泉州儿童医院、南安市中医院、南安市体育馆等都有该会的捐资。以个人名义或联合在家乡投资兴业,建医院、办学校,如世道医院、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等。
困则思变远赴重洋菲岛发家
陈燕胜祖籍南安码头镇东大村,在菲律宾生活了40多年。尽管常年在海外,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依然有着浓烈的感情。
“我从小的志愿就是当一名教师。”陈燕胜从小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963年高中毕业时,因当时祖父母、叔伯等亲戚均在菲律宾经商,受家庭成分影响,他未能考上喜欢的福建师范大学。
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陈燕胜参加了当时政府组织的沿海青年支援山区活动,被分配到三明市宁化县水茜公社。“这个支援活动不同于‘上山下乡’,它属于‘半耕半教志愿兵’,既要负责公社工作,又要做民办老师。”少年时期的陈燕胜,第一年还能领国家补贴,第二年就没有补贴了,只能按工分算领工资。后来因为对文艺有特别兴趣,被留在了公社文化站,不过这个文化站只有一个人,他既当站长也当站员,负责管理图书。自己则住在一个小屋子里,每个月领20元薪水,“算是半个公务员”。
上世纪70年代初,因社会动乱,陈燕胜回到了码头镇,走进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真的很可怜,两双手都起泡了,泡一破,拿起锄头,手都肿了,甚至流血。洗脸的时候,手都不敢伸进水里。但第二天,活还得继续干。”一名从未下地种田的“秀才”干起了农活,陈燕胜现在忆及那段艰苦的岁月仍有很多感慨。不过一年以后,就慢慢习惯了。
“当时生活拮据,勉强维持生计,前途渺茫,思前想后决定出国。”他求助于远在菲律宾的祖母,祖母帮他安排到香港,不巧遇上了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的陈燕胜只能再次写信给祖母。
1974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陈燕胜正式踏上了前往菲律宾的旅途。“虽然在菲律宾有很多亲人,但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头几年,吃了很多苦头。”陈燕胜回忆,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那时候语言不通,跟别人无法交流,对当地也不熟悉,因为属于非法滞留,不敢随意出门。真的是‘瞎眼又耳聋’”。
遵循“先成家后立业”的传统,不久后,陈燕胜结婚了,妻子是在菲出生的华人后裔。婚后,两人在当地美国空军基地门口经营小面包店。由于勤奋努力,陈燕胜很快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后因岳父早逝,陈燕胜接手岳父的海产干货店,并凭此发家。
敦睦乡谊为旅菲南安社团奔走
初到菲律宾,中菲尚未建交。为了向华侨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陈燕胜等人暗地里举办讲坛,用熟悉的闽南语向华侨讲述家国大事,成为中菲建交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
在异国他乡,同乡会是个重要的精神纽带,陈燕胜参与了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的筹建。“南安同乡总会1988年开始筹备,1990正式成立。”在第一届同乡总会,陈燕胜只是一名理事,由于统筹能力强,文字功底扎实,第二届就被推荐为副秘书长,第三届则荣任秘书长。
同乡总会大小事务繁多,这些都离不开秘书长,但陈燕胜任劳任怨,事无巨细。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秘书长一当就当了八届。有些力不从心的陈燕胜,在第九届主动“辞职”,但到了第十届,他又被极力推举为秘书长,直到现在,74岁的他还继续为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奔走。
再过一段时间,第十四届世界南安同乡联谊恳亲大会(下称“世南会”)将在南京盛大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南安籍乡贤将齐聚一堂,畅叙乡情,共谋发展。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晓,“世南会”之后“世青会”的诞生也与陈燕胜有关。
时间拨回28年前。1990年,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前身——菲华南安公会成立,当时邀请了东南亚南安社团参加庆典。有华侨说:“乡亲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要是每一年聚一次该多好啊!”陈燕胜说,自此东南亚南安社团决定举办世南会,第一届在马来西亚开启,第二届由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承办。
而正是在第二届,作为东道主代表,陈燕胜在会上提议,南安同乡恳亲大会老华侨居多,缺少年青一代的面孔,需要有一个类似世界南安青年大会的组织。在他的提议下,第一届世界南安青年联谊大会(下称“世青会”)于2003年得以召开。此后,世南会、世青会交叉举行,延续至今。
除了敦睦乡谊,团结海内外南安人,现在3年一届的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也与陈燕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94年中秋节,美国南加州福建同乡会新会所大楼落成,世界各地的福建乡亲不远万里向洛杉矶聚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陈燕胜作为菲律宾福建代表参加了这场盛会。
“南加州福建同乡会邀请世界各地的福建社团参加,发往菲律宾的邀请函送到了菲律宾的刘林同乡会。”陈燕胜回忆,刘林同乡会把邀请函拿给他,他左右为难,不知派哪些人参加,毕竟菲律宾没有福建同乡会。于是,南安同乡总会组织了11人代表参加。这一年,在陈燕胜等海外福建乡亲的促成下,首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会在南加州顺利举办,此后这个盛会先后在马来西亚、泉州、厦门、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台北、深圳、澳洲、南非等地举办过。
饮水思源参与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创办
难舍故土情,难忘故乡人。1980年,生活宽裕后,陈燕胜首次回乡探亲。他带了装有衣物、布料的13个大礼包,回乡后每家每户都分发一些。如今,他每年都会回家乡走一走。家乡的变化也让他欣喜、骄傲。
在商海有一定成就后,陈燕胜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情系桑梓。他还参与了福建师范大学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的创立,并出任首任常务副董事长。对于这段往事,陈燕胜记忆犹新:“康美镇当时有一所中专,办不下去,要改办大专,不过要与有资质的大学联办,后来找到了福建师范大学,但没有得到同意。那时有人建议,可以通过华侨的力量来投资办学,所以后来找到了旅菲华侨苏世选、林国端等人,在他们的投资下才有了现在的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
而祖籍南安康美的苏世选找到好友陈燕胜,希望他协助筹办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当时这所中专教学楼陈旧,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学校靠近晋江东溪,我们就买了3座小山,在康美河段河床上填土方,建起了学生宿舍楼。”就这样,两年时间里,陈燕胜负责华体会平台_华体会(中国)的建设管理工作,见证了这所本科大学的成长。
2015年,他还带领37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来南安开启“寻根之旅”。陈燕胜希望通过交流活动,带领菲华裔青少年回到祖父辈打拼的地方,增进感情。
作为海丝商报的忠实粉丝,陈燕胜时刻关注着南安的发展。2016年台风“莫兰蒂”重创南安后,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暨菲律宾南安商会两次致电慰问,表示“海外游子心急如焚”。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暨菲律宾南安商会募集200万元,帮助家乡重建家园。“看到救灾人员全身都是泥土,在疲惫中入睡,很多人非常感动。家乡父老受困,我们在外华侨华人为家乡出力,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陈燕胜说。
对于这位老华侨的为人,与其结缘的南安市自驾旅游协会会长蒋福德有说不完的话。“记得我第一次到菲律宾,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举目无亲,通过海丝商报我找到了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陈秘书长热情接待我,给我介绍菲律宾国情、同乡总会的发展史,挨个介绍挂在墙上同乡会理事长的照片给我认识,他们对南安故乡的怀念、热情,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蒋福德告诉记者。
对话
菲律宾有住人的海岛就有南安人
记者:秘书长,您好!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菲律宾的老华侨,能否介绍下菲律宾南安人的现状?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燕胜: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在菲律宾,有住人的海岛就有南安人。据不完全统计,旅菲南安华侨华人有6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马尼拉,分散在各省、各市,马尼拉南安人以商业为主,其他地区以农业为主。特别是东北吕宋,有10多万南安乡亲,东北吕宋也因此有了“小南安”之称。
自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成立以来,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每年通过举办中秋会员联欢大会、春节会员联欢大会,让年轻一代记得中华传统佳节;成立青年组,每两年组织一次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到南安开启“寻根之旅”,让他们记住我们的根在南安;吸收新鲜血液加入南安同乡总会,再由他们发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发动;借助华侨力量设立文教基金,将资金所产生的利息用于奖励优秀学子,以鼓励本邑子女勤学向上。
此外,我们还组织总会妇女组、青年组,每逢节日到养老院、孤儿院关心老人、孤儿。每年组织义诊,一方面给菲律宾人送医送药,让华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国内名医到菲律宾凤山寺义诊,主要针对华人华社。
可以说,在历届理事长的带领下,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团结,并且我们已在东北吕宋、宿务、棉兰佬等地设立3个分会。
开专栏向海外讲述南安故事
记者:您平时除了负责南安同乡总会的事务,听说每周还在《菲律宾世界日报》开辟专栏,宣传南安人的故事?
陈燕胜:是这样的,我在世界日报副刊《小广场》开辟《风云录》专栏,每周二、周四刊登,一期800字左右,至今写了110多篇。
最初我是想写南安人风云录,通过讲述南安人历史,例如明清军政重臣洪承畴、举世闻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当代著名侨领李光前、一代名将叶飞等名彦俊杰,以及本人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包括对故乡的回忆,旅菲知名华侨故事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目的是要向海外华侨讲好南安故事。
考虑到世界日报针对全菲律宾,后来照顾面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南安。当然,我也把一些鲜为人知的烈士故事告诉世人。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振东乡烈士墓中,静静躺着一名出生于南安金淘的烈士。这名南安人原名陈镇东,少时随父兄侨居菲律宾马尼拉,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回国到上海求学,后参加抗战,民国30年被伪军抓捕,壮烈牺牲。而他的父母临死前都不知道儿子的下落,并且嘱托家人一定要帮忙找到。
刚好这名烈士的侄女,曾担任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妇女组组长,请我帮忙寻找,但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这次,陈振东的外甥女,在菲律宾华达旅行社庄先生的帮助下,在江苏盐城找到烈士的墓碑。
11月18日,我们也要组团到南京参加两年一届的世界南安同乡联谊恳亲大会,届时我们会提前两天抵达,先去盐城拜谒这位烈士。我把这名躺在盐城70多年的烈士故事,写成《英魂归来矣》,发表在世界日报。按照我的计划,写到年底就封笔了,再把这些素材集结成册。
学生时代最擅长数理化
记者:您已经70多岁了,仍然笔耕不辍,条理清晰,记忆甚好,这跟您平时坚持写作有无关系?
陈燕胜:其实在学生时代,我记忆力很好,喜欢看书,而且速度很快,人家一本没看完,我就看了两本。以前什么书都看,历史、地理、医学、小说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尤其对古文,我非常有兴趣。记得念高一的时候,我就把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拿来看,老师在讲文言文时,就会点名让我来翻译,我很快就翻译出来,让同学大为震惊。
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我学习成绩真正好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成就班上名列前茅。为什么要考文科?主要是家庭成分问题。当时家庭成分高,我们属于华侨工商业。那时候我就想,这辈子很难从商了,只能放弃理科,选择文科方向。当时我的志愿就是当一名教师,所以我把12个志愿全部填成师范专业,不过没能考上大学成为一件憾事,最终跑到农村“修理地球”了。
海丝商报:2018-10-23第4版:商周刊
http://fjrb.fjsen.com/nasb/html/2018-10/23/content_1142153.htm?div=-1